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光永亮太 > 陀飞轮是什么意思(陀飞轮) 正文

陀飞轮是什么意思(陀飞轮)

[光永亮太] 时间:2024-06-28 14:16:41 来源:街谈巷语网 作者:杨雪霏 点击:144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陀飞轮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陀飞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手表的陀飞轮是什么意思

手表的陀飞轮是指手表中的旋转式擒纵调速机构,用来进行钟表调速。

在钟表里面游丝是最重要的部件,但是游丝具有等时性,就是说,理论上,同样长度的游丝舒张扩展的周期时间是一致的。

游丝在扩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重心偏心,游丝的偏心会影响手表的走时的精度。为了解决游丝偏心对走时精读影响,陀飞轮就应运而生。

陀飞轮的作用就是把整个擒纵系统,包括游丝,呈360°运动起来,这种情况下,可以相互抵消掉由于地心引力导致的游丝重心偏心。

扩展资料:

校正手表准确度的方法

1、夹板调整

手表计算时间精度的调整通常是通过摆动快速和慢速的夹子来改变发夹的工作长度来完成的。

但是在实际的调整中,仅仅通过快速和慢速的指针摆动,往往不可能在几秒钟内改变精度范围。一旦移动,可能会超出调整范围。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行程时间精度,您需要反复调整。

另外,有些手表的夹板会挡住发夹的快、慢夹板,如果不拆下自动夹板就很难启动。

2、微调装置

从结构上看,微调装置通常是一层开口环,前端做成针形或V形或叉形,V形时有偏心调整螺钉;发夹和微调夹为弹性配合,偏心调整时微调夹在发夹顶部。

耳鼻喉部的螺钉是由锥度扭转的,V形部分的微调夹头将向左或向右移动,微调。夹钳也移动并驱动发夹相应地改变其位置。

精确调整的范围很难说。一般情况下,它大约为+/-10秒/天,这取决于发夹中发夹的摆动间隙。手表的频率越高,循环的次数就越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陀飞轮手表

陀飞轮是什么意思?

陀飞轮是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先生在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有“漩涡”之意,陀飞轮是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陀飞轮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多是表达对方不停地飞转,寓意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因为陀飞轮是一种抵消或者平衡地心引力的装置,使整个擒纵系统和游丝摆轮系统转起来从而平衡各方位受到的重力,使机械表更准确,更长久的运作。

陀飞轮的由来:

宝玑先生(Abraham Louis Breguet)当年发明陀飞轮擒纵机构,是为了通过陀飞轮框架的旋转来抵消地心引力对钟表擒纵系统中的机件造成的误差。

普通的机械表,由于擒纵系统中的游丝会受到松紧度、金属疲劳的影响,摆轮摆动的规律也会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所以误差较大。

陀飞轮擒纵调速装置在克服上述一系列影响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当年的怀表时代,这种旋转擒纵机构对于钟表的走时精准性有很大的提升。虽然如今的手表要面临更多的位置变化,陀飞轮调校精准性的能力有所减弱,不过,陀飞轮仍然作为顶级制表工艺,被大多数喜爱机械制表的表迷所追捧。

陀飞轮的创意在于,将钟表核心的擒纵机构放在一个框架(Carriage)之内,使框架围绕轴心——也就是摆轮的轴心规律性地做360度旋转。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误差。目前,大多数陀飞轮是1分钟转一圈(360度),也是业内公认的理想旋转速度。

陀飞轮手表什么意思 陀飞轮手表介绍

1、陀飞轮是TOURBILLON的音译,意思是旋转式擒纵调速机构。

2、陀飞轮表是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先生在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法文Tourbillon(故又称特比龙),有“漩涡”之意,是指装有“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机械表,陀飞轮是音译与意译相结合。宝玑发明陀飞轮机构,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机件造成的误差。

3、普通的机械表,由于受到发条松紧度、金属疲劳以及地心引力的影响,误差较大;陀飞轮调速器,是惟一可以不受这些影响,年误差低于1秒,也是惟一可以达到天文台级的机械表结构。今天,几乎所有的表芯原材料和关键零件都只能在瑞士生产 ,完全原产的瑞士陀飞轮表芯,动辄百万元以上,装载陀飞轮机芯的机械表也一直是收藏界的宠儿,几成货币的代名词。

陀飞轮是什么意思

陀飞轮是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先生在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宝玑发明陀飞轮机构,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机件造成的误差。普通的机械表,由于受到发条松紧度、金属疲劳以及地心引力的影响,误差较大;

陀飞轮调速器,是唯一可以不受这些影响,年误差低于1秒,也是唯一可以达到天文台级的机械表结构。

扩展资料:

陀飞轮的创意在于,将钟表核心的擒纵机构放在一个框架之内,使框架围绕轴心——也就是摆轮的轴心规律性地做360度旋转。

这样,原本的擒纵机构是固定的,因而当表搁置位置变化的时候,擒纵机构不变,造成了擒纵零件受力不同而产生了误差;当擒纵机构360度不停的旋转起来的时候,会将零件的方位误差综合起来,互相抵消,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误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五分钟让你迅速了解什么是陀飞轮【3】

什么是陀飞轮

问题一:什么是陀飞轮?主要优点和缺点在哪里? “陀飞轮”(Tourbillon),是指机械钟表中的“旋转擒纵调速机构”,这种装置的特点是摆轮和擒纵机构在自身运行的同时还能够一起作360度旋转,所以最大限度减小了地心引力的影响,提高了走时精度。它的重量不超过0.3克,却由七十多个精细组件组成,大部分为手工制作,这就是它昂贵的原因。它代表了机械表制造工艺中的极高水平,由于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已经把钟表的动感艺术美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装配有陀飞轮装置的表款往往价值不斐。

三种陀飞轮

Tourbillon在法语中代表“旋转”的意思,也意味着陀飞轮装置的转动。三种陀飞轮,如果从外观上看,就是不同的旋转动态。

陀飞轮的最初模样:1801年,制表奇才Breguet取得陀飞轮的专利权。这个伟大的发明有一个能够旋转的框架,其中容纳了游丝摆轮(机芯的心脏)和擒纵器等构件。当飞轮框架在均匀地旋转时,摆轮和擒纵器也在自身运动的同时不断地改换位置,因此最大限度地抵消了引力的影响(尤其是表被垂直的放置时作用更为明显)。Breguet陀飞轮由“旋转框架”和“固定支架”两部分基本构件组成。“摆轮夹板”附属在旋转框架中,随飞轮一起旋转。

飞陀框架悬浮飞行:1927年,钟表学教授Alfred Helwig在德国制作了“飞行陀飞轮”的模型,之所以会出现“飞行”二字,是因为在这种结构中没有了“固定支架”构件,从外观看上去,取消了横在飞轮结构上的支架,整个旋转框架是悬浮起来的,提高了飞轮表运转时的神秘感和动态艺术美,自然,制造工艺也更高超。

中国陀飞轮:神秘的旋转艺术。千万别以为陀飞轮只是瑞士钟表大师的专利,1993年,中国人矫大羽在香港的“天仪轩”钟表工作室,首创发明并亲手制造成功了“神奇陀飞轮”,这一破天荒的发明迅速轰动了国际钟表界,所以它也被称为“矫氏神奇陀飞轮”或“中国陀飞轮”。为什么称之为“神奇”呢?

原因有二:

一、传统的飞轮“旋转框架”与“固定支架”都不存在了;至少减轻了飞轮的一半重量,提高走时的精度和稳定性,同时增强了防震的性能。

二、使用透明玻璃替代了原本用金属制造的摆轮夹板,而且这块夹板不再随着飞轮一起转动。这种结构在运转时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大大提高了飞轮表的动感艺术。

问题二:手表的陀飞轮是什么意思 陀飞轮是钟表大师宝玑发明的一种调速装置。法文Tourbillon有“漩涡”之意,陀飞轮是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宝玑发明陀飞轮,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造成的机件误差。机械式时计之所以能按一 定的节奏循规蹈矩地走时,全靠擒纵装置的精确控制。

如果擒纵调整机构本身的动作不准确,时计便随之失准。造成擒纵装置动作不准确的罪魁祸首是地心引力。调速装置中的摆轮是利用游丝的弹性来完成摆轮运动的。

由于游丝总是以一定方向卷动,所以时计的放置位置姿势(上下左右的位置)变化时,这一部分所受到的重力作用也会使轴承的摩擦力发生变化。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称为“位置差”的精度误差。

例如,将手表放置在平面上是,就和戴在手腕上经常摆动时不同,产生了或快或 慢的差异。

十七世纪末,人们对钟表精度的要求显著提高,再无法容忍这样的“位置差”。于是,宝玑便挖空心思,寻求解决的绝招。他想:擒纵装置之所以受重力的影响,是 因为它的机件处于固定的运动状态,如果使这一部分的位置不断地改变,方位不同会导致绝大多数情形下抵消重力的作用。根据这一构思,宝玑想出了一个巧夺天工的办法。他把这个擒纵调速系统安装在一个框架(Carriage)中。这框架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地打转。

当摆轮在某一位置受到某一方向的重力影响时,到另一 位置将会受到另一方向的重力影响,框架不断地转动,摆轮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从而接受各种方向的影响;换言之,在宏观上,各种方向的影响将相互抵消,等于没有影响。 即使在当今的手表上,陀飞轮也属于机械式复杂时计的豪华配备。它代表了最高水准的技术,因此,能生产这种时计的厂家并不多。

问题三:高端机械表中的“陀飞轮” 究竟指的是什么 陀飞轮是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先生在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法文Tourbillon(故又称特比龙),有“漩涡”之意,是指装有“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机械表,陀飞轮机构,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机件造成的误差。陀飞轮表代表了机械表制造工艺中的最高水平,整个擒纵调速机构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转动,以一定的速度不断的旋转,使其把地心引力对机械表中“擒纵系统”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时精度。由于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已经把钟表的动感艺术美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历来被誉为“表中之王”。

请采纳谢谢!

问题四:手表里的陀飞轮有什么作用 大幅提高机械表走时精度。

陀飞轮是TOURBILLON的音译,意思是旋转式擒纵调速机构陀飞轮技术是当一只钟表处于垂直位置时,由于来自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调节控制器,即是其摆轮、游丝和擒纵器,会在每一下摆动时发生难以觉察的快慢变化,进而影响表的准确计时。陀飞轮的原理就是当钟表处于垂直位置时补偿地心引力的作用。如果把调节控制器装设在可以转动的“笼框”上,即可获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这样便可以使钟表走动时十分准确,并能够互补误差。陀飞轮机构除了能自转,还绕秒轴中心公转,通常转一周是一分钟。采用旋转式擒纵调速机构,可以成功抵消地球引力引起的手表走时误差,提高机械手表的准确性。这个原理看来十分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主要原因是“笼框”和陀飞轮的重量不能超过0.3克――相当于一片天鹅羽毛的重量或两片鹦鹉羽毛的重量。陀飞轮手表结构复杂、工艺浩繁,由72个精细组件组成,许多零部件的生产需要复杂的传统工艺,大部分需要手工制作,而且,还要进行超高难度的装配调整,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罕有性。

问题五:陀飞轮手表是什么原理 陀飞轮是瑞士钟表制造商 - 一块手表调速路易・宝玑先生发明于1795年的法国陀飞轮(所谓的特殊伯龙),有“漩涡”之意,是指装有“旋转速擒纵机构”的机械表,陀飞轮是音译和翻译相结合。宝玑发明的飞轮机构,以便修正由重力对手表零件的力的误差。

飞轮的机械表的制造工艺代表了最高水平,整个擒纵调速机构一起,并且可以旋转以一定的速度连续旋转,以使重力对机械表的动力“擒”的影响最小化,提高行驶的精度。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因为它一直看动态艺术美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历来被誉为“表中之王”。

陀飞轮腕表的创意,将在绕轴框架内的框架(运输)擒纵摆轮的轴心做360度的旋转。因而,原来的擒纵机构是固定的,这样,当在搁在桌子位置,擒纵机构不变,从而导致不连续与擒纵部件的时间变化产生的误差;当擒纵机构360度纺丝若方位角误差份一起将相互抵消,从而消除误差。目前1分钟飞轮通常转动360度,同时也提供了理想的旋转速度。

陀飞轮手表经过时间和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可以分为以下三代:

1,第一代陀飞轮(即结构-Tourbillon)于1795年由瑞士发明制表师亚伯拉罕 - 路易・宝玑和钢铁。其飞轮结构必须是“飞轮旋转框架”(陀飞轮的托架)和“飞轮固定”(陀飞轮桥)两个基本部分组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此组合中,“摆轮夹板”(Balance的桥)必须旋转的飞轮。根据不同的组合中,第一代飞轮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中心和飞轮摆轮在同一轴线上的中心)同轴;偏心(也称为非凡轴,即摆轮的中心和飞轮的中心不在同一轴线上)。

2,第二代飞行陀飞轮(即第二个结构-Flying陀飞轮)是1930年左右,德国的制表大师阿尔佛雷德Helwig没有“飞轮固定”陀飞轮腕表制造成功,提高了这个谜团和动态艺术美种表在操作过程中。 “平衡公鸡”仍与该组合中的飞轮一起旋转,此第二代飞轮表还具有同轴和偏心两类。

3,第三代神奇陀飞轮表(即第三种结构-Mystery陀飞轮)从东方钟表大师 - 中国人民桥邰宇(桥邰鱼)于1993年在香港首创的“天仪轩”发明和手工取得成功。它不仅是第二代飞行陀飞轮腕表,像所有取消了“飞轮固定”,并奇迹般的“飞轮旋转框架”也被取消了起来(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飞轮表,这个成员已经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这种新的结构必须与飞轮还第一代和转动第二代飞轮表“摆轮夹板”改变不与飞轮的第一次旋转,大大减轻了飞轮的重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可以增加摆轮的直径,以提高定时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动态艺术表达水平。飞轮表制造历史,桥邰与第一选择,以取代原来的蓝宝石玻璃制成的金属“摆轮夹板,”在此之前组件连接到“飞轮框架”。由于运行时,此表是更加神秘,让国际社会被称为“强制性的神奇陀飞轮”(桥的神秘陀飞轮)和“中国陀飞轮”(中国陀飞轮)。

问题六:什么是陀飞轮手表 陀飞轮是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先生在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法文Tourbillon(故又称特比龙),有“漩涡”之意,是指装有“ 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机械表,陀飞轮是音译与意译相结合。宝玑发明陀飞轮机构,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机件造成的误差。

陀飞轮表代表了机械表制造工艺中的最高水平,整个擒纵调速机构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转动,以一定 的速度不断的旋转,使其把地心引力对机械表中“擒纵系统”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时精度。由于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已经把钟表的动感艺术美发挥到登峰造 极的地步,历来被誉为“表中之王”。

陀飞轮的创意在于,将擒纵机构放在一个框架(Carriage)之内,使框架围绕轴心也就是摆 轮的轴心做360度不停的旋转。这样,原本的擒纵机构是固定的,因而当表搁置位置变化的时候,擒纵机构不变,造成了擒纵零件受力不同而产生了误差;当擒纵 机构360度不停的旋转起来的时候,会将零件的方位误差综合起来,互相抵消,从而消灭误差。目前陀飞轮一般是1分钟转360度,也是最理想的旋转速度。

陀飞轮的原理就是当钟表在垂直位置时补偿地心引力的作用。

换句话说,当一只钟表处于垂直位攻时,由于来自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调节控制器,即是其摆轮、游丝和擒纵器,会在每一下摆动时发生难以觉察的快慢变化。

如果把调节控制器装设在一个每分钟转动一周的“笼框”上,即可获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这样便可以使钟表走动时十分准确,并能够互补误差。

这个原理看来十分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原因之一便是“笼框”和陀飞轮的重量不能超过0.3克或0.013盎司――相当于一片天鹅羽毛的重量或两片鹦鹉羽毛的重量。另一原因是,它由72个精细组件组成,而其中大部分为手工制作!

陀飞轮手表经过时间和技术的改进和革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代:

1、第一代陀飞轮表(即第一种结构―Tourbillon)是在1795年由瑞士制表大师 Abraham-Louis Breguet发明并制成的。其飞轮结构必须由“飞轮旋转框架”(Tourbillon’s Carriage)和“飞轮固定支架”(Tourbillon’s Bridge)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基本构件组成。在此组合中,“摆轮夹板”(Balance’s Bridge)必须随飞轮一起旋转。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第一代飞轮表可以分为两类:同轴式(即摆轮的中心和飞轮的中心在同一轴心上);偏心式(亦称非同 轴式,即摆轮的中心和飞轮的中心不在同一轴心上)。

2、第二代飞行陀飞轮表(即第二种结构―Flying Tourbillon)是在1927年,德国制表大师Alferd Helwig制造成功没有“飞轮固定支架”的陀飞轮怀表,提高了此种表运转时的神秘感和动态艺术美。在此组合中“摆轮夹板”仍须随飞轮一起旋转,此第二代 飞轮表同样有同轴式和偏心式两种类别。

3、第三代神奇陀飞轮表(即第三种结构―Mystery Tourbillon)则由东方的钟表大师―中国人矫大羽(Kiu Tai Yu)在1993年于香港的“天仪轩”首创发明并且亲手制造成功。它不但和第二代飞行陀飞轮表一样都取消了“飞轮固定支架”,而且奇迹般地把“飞轮旋转框架”也一同取消了(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飞轮表中,此构件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这个全新的结构中还把第一代和第二代飞轮表中必须随飞轮一起旋转的“摆轮夹板”改变为不随飞轮一起转动,首次大大减轻了飞轮重量达一半以上,并且可以加大摆轮的直径以增强计时的稳定性,同时又提高了动感艺术表现的水平。在飞轮表制造历史中,矫......

问题七:什么牌子的手表带陀飞轮 比较高端的牌子都有自己的陀飞轮,几个一般多在10W以上

但是瑞士表 瑞夫泰格 也出陀飞轮,在网上看好像有几款的 也比较好看 可以去看看的。像这样的就是陀飞轮款了。

陀飞轮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陀飞轮、陀飞轮是什么意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责任编辑:琳达朗丝黛)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