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阿克苏地区 > 诗歌发展(诗歌发展史) 正文

诗歌发展(诗歌发展史)

[阿克苏地区] 时间:2024-06-28 14:31:12 来源:不存芥蒂网 作者:高山阿嬷 点击:44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诗歌发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歌发展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诗歌的发展历程有哪些?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的起源

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是《诗经》、《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汉族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诗歌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

诗歌变化值得一讲的是春秋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分为诗的产生、诗的发展、诗的顶峰三个阶段。

诗的产生(先秦)

一般把《诗经》尊为中国古诗的源头。其实《诗经》的诗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形式,诗的起源要远远早于《诗经》。

诗的产生,就是劳动之余的哼唱。有一种说法,劳动号子也可能是诗歌的起源。

最早能被定义为诗歌的,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这首二言诗,是文言文节奏和押韵能做到的最小结构,具备了诗的性质: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诗经》以四言为主,整饬、押韵、重章叠唱、包罗万象,基本上囊括了后世所有流派诗歌的先行,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春秋诗歌的大成,而不仅仅是起源。

诗的发展(两汉)

中原地区有《诗经》,南方则出现了长短句的《楚辞》

《楚辞》出现了杂言,和《诗经》风格有明显差异。楚地枭雄称王——项羽、刘邦都是楚人,这种风格的诗歌开始流行。

两汉迎来了民族大汇融,胡人改变了中原音乐端庄稳重的节奏,随着节奏变快,章节变长,四言诗无法满足演唱,就出现五言诗、七言诗,甚至六言、八言、九言。

诗的飞跃(魏晋南北朝)

诗到了曹魏时期,产生质的飞跃。

魏晋南北朝对诗词最大的贡献有两方面——文采和音律,这两方面都是从曹植发端。

诗歌文采修饰发展到极端,成为讲究形式主义的“齐梁体”,即“宫体诗”,只要好听好看,“兴寄全无”,没有志向、抱负,沉迷于风花雪月、闺阁情思。

曹植发明了“梵呗”,开始寻求独立音乐之外的文字本声发音规律。南北朝音韵学得到长足发展,沈约、周颙等人提出“四声八病”,并成功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之中。

音律的发展是唐朝平仄格律的基础,也是诗歌走向吟诵文本,脱离音乐独立存在的关键。

经过这五百年的飞速发展,诗在形式上已经初具规模,在流派上也是百花齐放,已经为盛唐飞歌做好了一切准备。

诗的顶峰(唐)

针对南北朝的“齐梁体”,隋唐文人开始了文风的大纠偏。陈子昂提出“汉魏风骨”的概念,无数初唐、盛唐诗人在格式上沿袭宫体诗,在内容上不断开拓进取,在意象上生机勃勃,终于让唐诗成为既优美动听,又感情深厚的动人之作。

对诗体规范起到作用是元兢(换头,相粘)、上官仪(对仗)、沈佺期、杜审言、宋之问等人。

这些宫廷诗人精研格式,却遇上武周王朝兴盛覆灭,唐玄宗上位这些风云变动。宫廷诗人被放逐,流落江湖,作品思想性就上升了。大批既有情感、又有形式的诗歌作品就问世了,带动了整个朝代的诗风。

李白对于诗歌史的贡献主要是和王昌龄一起改进、规范了七绝。杜甫在诗歌理论上,决定了唐诗重内容、重感情、崇汉魏的未来走向。

中唐的诗人在李杜压力之下,开始在盛唐诗路上分类深挖。如韩愈的“散文入诗”,李益专攻“边塞诗”,刘禹锡走怀古路线,并开发“竹枝词”,白居易走老百姓路线,李贺干脆就写鬼神之词去了。

盛唐诗是高峰,中唐诗是高峰上的平原,四处开花,大诗人如流星赶月,层出不穷。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好的时代。

诗的余韵(元明清)

安史之乱后,整个王朝开始倾颓,文化意象就开始走南北朝末年的老路,诗风又往隐逸派和作乐派分流。

晚唐李商隐在艺术成就上来说是最高的,他集合了前朝所有大诗人的特色。虽然有时候用典精深、晦涩难懂,但是他的诗歌成就放在整个唐朝也不逊色。

唯一和大李杜没办法比的是缺了气象,但这不是他的原因,是时代的原因。

不过这都是诗风变化,而对诗歌本身来说,到了晚唐,格律诗的规则已经发展完成。

曲子词开始在杜牧、白居易、刘禹锡手中登堂入室,成为诗规范之外,文人们更加灵动的思维奔流方向。

词牌兴起,诗史也不是到这里就完结,除了盛中唐诗歌的顶峰之外,后来还有宋诗理学诗的第二高峰,清诗的复兴第三高峰。

如宋朝的西昆体、太学体、香山体、江湖体、四灵诗派、江西诗派、包括后来清朝的公安派、性灵派,这些都只是时代内容进步和文人思想觉醒的不同层次,诗本身的形式没有变化。

诗的简史,大致如此。

诗歌发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诗歌发展史、诗歌发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责任编辑:阿本)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